(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設于吉林農業大學的鄉村工匠學院,“鄉村振興”專題講座已然開講;在朝陽區,如果外賣“小哥”意外受傷,可按照工會組織的相關要求在未繳納費用的情況下立刻就診,所有手續后期辦理,所有費用待保險理賠后支付;在南關區,我省首家網約車行業工會聯合會正式成立,網約車行業廣大從業者的合法權益將得到有效保障;在分布于我市大街小巷的“工驛站”中,戶外勞動者在一杯熱水、一桌一椅間感受著城市的“溫度”以及個體的尊嚴和幸福……
作為一名長期在工會戰線采訪的新聞記者,筆者為市總工會服務職工近年來的各項舉措而由衷贊嘆。在陸續出臺的一項項舉措中,有的考慮到職工的職業發展,有的照顧了職工的冷暖需求,還有的是為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使職工利益得到保障。
工會的根基在職工群眾、血脈在職工群眾、力量在職工群眾,因此,工會的各項創新舉措、各項行得通的經驗和辦法也大多來自于基層一線和職工群眾間。為了更好地問計于職工、問需于職工,兩年來,市總工會組成28個蹲點組,146名工會機關干部深入1300余家企業、街道、社區、村屯,查實情、辦實事、解難題,為基層和職工群眾解決實際問題310件,實名制新發展會員近30萬人……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手上就沉淀多少本領。正是因為有了工會干部職工們前期扎實的調查研究,才有了后來服務職工群眾時這些沾泥土、帶露珠、接地氣的鮮活舉措,才有了職工群眾一聲聲由衷的贊嘆和一張張真摯的笑顏。
當前,全市正在全面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激勵干部擔當作為。此刻,讓我們為工會干部俯下身子到基層蹲點的扎實作風鼓掌叫好。這種對基層單位的“貼合力”,對職工群眾的“親和力”,以及“一竿子插到底”的實干精神,正是工會組織“娘家人”該有的服務意識和職責使命。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工會干部“沉浸”得扎實,他日必定能為我市服務職工群眾工作升騰出一片萬象更新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39139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